问诊梅奥(7):“预约系统”有必要这么较劲吗?
在梅奥诊所就诊必须通过预约,大到国家元首,小到平民百姓都是如此。冯仑有过这个经历以后,并非常感慨,认为梅奥诊所非同一般,实现了患者人人平等。其实这样说明,梅奥诊所的预约系统,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自1901年亨利·普拉莫入职梅奥诊所以后,他不仅在综合病历管理系统上进行了改造,而且带来了“系统工程学”的理念和方法。这为梅奥能构建复杂的业务运营系统打造了必要的基础。
在梅奥诊所,就诊预约被认为是任何医疗护理工作的起始点。就诊过程的时序安排是一个诊所最基本的管理功能。由此,每天面对惊人的预约工作量,预约系统的服务宗旨是,努力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预约到最近的时间点,而且合理的规划整个就诊流程,以便就诊过程时间最短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预约系统经过了预约中心、预约卡、预约协调员、预约电话、计算机辅助、基因算法等阶段。但不论哪个阶段,其宗旨从没有改变。
在二战后,预约系统受到了冲击,大量患者涌入梅奥诊所,医生自由安排就诊日程,使得梅奥变成了手工作坊,患者也深受其累,被要求自己跑去相应的科室预约,做血液测试、拍X光等。
由此,梅奥诊所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,构建了“中央预约台(CAD)”,实现“预约集中化”。不仅负责外部患者的就诊预约管理,还负责内部预约的管理。内部预约,就是梅奥诊所的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,安排患者到其他科室或实验室的检查。
后来,梅奥诊所借鉴普尔曼公司的卧铺车管理系统,采用“预约卡”管理。普尔曼研发卧铺车厢以后,为了对卧铺进行动态管理,开发出了卧铺的动态管理系统。列车调度员都有信息卡,记录车上空余卧铺信息的卡片,顾客预订卧铺,顾客名字和起止站的信息记入卡片。
梅奥诊所借鉴卧铺预订的技术,对各科室就诊时间、化验室血液化验时间等各个环节进行测量。这样,就能清楚了解了一类就诊一般会有多少个活动,每个活动大致需要多少时间。如,什么样的病症需要血液化验,一个小时能做多少例血液化验等。
如果这种血液化验需要一个小时,那么在一个小时后,这个血液化验的岗位就会空出来。CAD会重新安排这些空位,血液化验的预约卡会在一个小时内送到。
CAD为不同的预约需求设计了不同的卡片,当患者从他们第一个预约处返回到预约中心时,CAD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下一个门诊点或实验室。给患者一个预约袋,里面有预约的时间、科室地点、需要做到准备以及注意事项。
后来,又借鉴波音公司和NASA的技术,因为其生产和维修方面的复杂程度与梅奥的预约系统非常相似,推出了计算机辅助预约系统。
再后来,在2005年应用了“基因算法”搜索技术,这种技术能为患者进行预约的预测安排,这些安排已经与数据库里的8000种预约要求进行比对,以便更合理的为患者安排预约。所考虑的因素要丰富,并进行动态管理。如,预约CT扫描,就会考虑患者是儿童还是成年人,男人还是女人,是否有糖尿病;还会考虑到预约之间的行走时间,穿上检查服、检查、脱下检查服的时间等。
梅奥诊所的预约系统之所以“较劲”,是因为他们懂得:一次把事情做对,然后次次做对。
首先,预约系统围绕的核心应该是患者不是医生,更不是设备。我们大多数医院做错了!都是做成了围绕着医生和设备做事情。有人会说了,没有医生和设备,怎么为患者看病。那么我要问了,如果没有患者,医生又能干什么?所以,我们应该统一的是,看问题的视角。医院要为患者做贡献,要从患者的角度思考业务体系的架构。
预约就诊系统,如果从医生的角度看,那只能是,那个医生有空才能到那个医生那里就诊。为了提高门诊量,我们看到一个现象,患者刚到医生的桌子前面,医生就问,想开点什么药?医生连多问一句的意思都没有。这样,诊治的质量能不下降吗?患者能没有气吗?而在梅奥诊所,是鼓励医生多听患者的倾诉,让患者把自己感受到的病情讲清楚。
梅奥诊所在1998年,从就诊系统中发现,做核磁共振检查的预约时间少则几周,多则数月。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设备数量不够,而是优化检查的内部流程。如分析病例,针对专门病例,由技术人员、护士、文秘、行政人员及放射科医生合理配置,形成多功能小组,提高工作效率;提高设备利用率,将每个核磁共振的成像时间减少了6分钟;给检查科室的工作人员合理调休,做到一周7天全天候诊疗。
其次,预约系统不是简单的排队机,而是业务流程的入口。我们的医院做错了!错在把预约系统当作了银行门口的排队机,能给排上队就行了。
一个小插曲。我太太上周要做海淀医院做妇科检查,说,就用电话预约吧。于是就打了某个医疗预约平台的电话,对方说需要排到下周的某一天。那只能等着了,但我心里纳闷,这个科室也不是这么紧张啊。正好,打电话的当天,要去中关村办事,就顺道去了海淀医院。到门诊挂号处一问,说是没这么紧张,现在就能看。
从这个小插曲我们可以看出,那个医疗预约平台和医院的业务是脱节的。
梅奥诊所之所以在预约系统上较劲,是因为他们明白,要想把预约系统做对,就得把诊所内部的诊治过程梳理清楚。如同《培思的力量》所讲的,按流程、阶段、任务、活动分解出来,才能将每一个底层业务活动清晰可辨,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,用时间将相关活动统一到一起,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。这考验的是“专业化分工的能力和习惯”。因为有些预约,必须同其他人分开几个小时;有些预约,则要求有特殊的前期准备。这完全不同于音乐会或飞机的座位安排,这个是预约一个,安排一个,就确认一个。
第三,企业的业务系统必须是开放的,和消费者直接对接,形成业务闭环。一个业务系统只有与消费者对接了,才能引入市场的动态要求。正如《华为基本法》中说到的,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。
上周二,我和太太去海淀医院体检。本来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,体检就像赛跑一样,做完一个项目,赶紧看看那个科室门口的人少,赶紧跑过去。
可是,今年不同。交完费,把我分配到了抽血检查,把她分配去做彩超。自此每做完一个项目,就会告诉我下一个项目做什么,我就到下一个项目的科室门口等着。我发现,虽然每到一个科室检查的时间差异很大,但每到一个科室,在我前面排队的人数总是在2-3人。看来,这个体检排队系统,已经与各科室的业务过程相关了。计算机后台系统能动态的监控这个体检的过程,监控每一个环节。这是一个进步,有这个指引很方便,心里也不着急、不焦虑了。
我们期待着国内的医院都能与自己较劲,至少关注如上三点,把业务系统一次做对,次次做对。